首页热门头条正文

北方气候“南方化”了吗

北方气候“南方化”了吗?当“桑拿天”遇上“暖冬”,我们在经历什么?

清晨推开窗,北京西二旗的上班族李然皱了皱眉——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水汽,体感温度比预报的28℃高出不少,手机天气APP弹出提示:“今日湿度85%,类似江南梅雨天的闷热感。”这让他想起去年夏天,石家庄连续10天出现35℃以上高温,午后的雷阵雨突如其来,积水的路面能淹没半个车轮;而刚过去的冬天,哈尔滨的最低气温 rarely跌破-20℃,街头卖烤红薯的大妈直呼“暖得穿羽绒服都热”。

过去,提到北方气候,人们总会联想到“干燥”“四季分明”“冬季严寒”;提到南方,则是“湿润”“夏季湿热”“冬季温和”,但近年来,北方频繁出现的“桑拿天”、暴雨、暖冬,以及南方偶发的寒潮、霜冻,让许多人开始疑惑:北方的气候,是不是正在“南方化”?

那些“不像北方”的气候现象,正在发生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北方气候”,从气象学角度看,我国北方通常指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包括东北、华北、西北大部分区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典型特征是:降水集中夏季(6-8月降水占全年60%-70%),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1月平均气温-4℃至-20℃),夏季炎热少雨(7月平均气温24℃-28℃),年降水量多在400-800毫米,远低于南方的1000-1600毫米。

但近年的数据显示,北方的气候特征正在悄然改变。

“越来越热,越来越潮”,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数据显示,1961-2023年,北方地区(35°N以北)年平均气温升温率达0.35℃/10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0.23℃/10年,更显著高于南方地区的0.21℃/10年,2023年夏季,北方高温日数达1961年以来第二多,北京、天津、石家庄、济南等城市均出现连续5天以上的35℃以上高温,其中北京高温日数达28天,比常年同期偏多15天。

更引人注意的是湿度上升,传统认知中,北方“干燥”是常态,但2023年7月,华北平原多地相对湿度突破80%,北京、石家庄的“体感高温”实际超过40℃,堪比上海、杭州的“桑拿天”,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丁一汇指出,这与夏季风增强有关: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逐年向北推进,2023年夏季风最北端曾到达内蒙古中部,导致华北、东北南部降水增多、湿度上升。

“降水增多,极端化加剧”,过去,北方“十年九旱”是常态,但近20年,北方年降水量呈波动增加趋势,其中华北地区2001-2020年平均降水量比1961-1990年代增加了15%-20%,更显著的是极端降水事件——2021年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24降水量达622毫米)、2023年京津冀“7·31”暴雨(北京门头沟最大降水量580毫米)、2022年辽宁“8·3”暴雨(沈阳日降水量216毫米),这些“千年一遇”的极端降水,都发生在传统上“缺水”的北方。

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丁一汇解释,全球变暖背景下,大气持水能力每升高1℃增加约7%,北方夏季受暖湿气流影响时,更容易形成短时强降水;城市化导致的“热岛效应”和“雨岛效应”,也加剧了城区极端降水概率。

“冬季变暖,暖冬常态化”,北方冬季的严寒曾是气候的“底色”,但近30年,北方暖冬频率明显增加,2023-2024年冬季,哈尔滨平均气温-10.2℃,比常年同期偏高2.1℃;沈阳平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