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国领导人密集抵华,世界为何将目光投向中国?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的停机坪上,专机引擎的轰鸣声近期频繁响起,3月,法国总统马克龙带着60余名商界人士抵达北京,与中方探讨中法欧三方合作;4月,巴西总统卢拉开启任内首次访华,签署14项合作文件,涵盖农业、科技、基建等多个领域;5月,俄罗斯总统普京来华出席“中国-俄罗斯北极可持续发展合作”框架下的活动,两国元首共同签署联合声明;6月,南非总统拉马福萨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后续行动会议,推动落实“九项工程”……
短短数月,数十位国家及国际组织领导人密集抵华,从欧洲到非洲,从美洲到亚洲,跨越不同时区、不同文明,却在此刻将目光聚焦同一个目的地——中国,这股“访华潮”背后,是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局,还是全球治理的迫切需求?是世界对中国角色的重新定位,还是对发展路径的集体探寻?当多国领导人带着各自的期待与难题踏上中国土地,世界正在等待答案。
密集抵华:一场跨越时区的“全球对话”
翻开2023年的外交日程,中国的“国际朋友圈”异常活跃,截至6月,已有俄罗斯、巴西、南非、法国、西班牙、马来西亚、新加坡等20余位外国领导人及国际组织负责人访华,还有数十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议长、外长通过视频会晤或通话与中国互动,这种“高密度、多层次、宽领域”的外交节奏,在新中国外交史上并不多见。
更值得关注的是访华领导人的“多样性”,既有美国的“邻国”加拿大、巴西等新兴经济体大国,也有法国、西班牙等传统发达国家;既有俄罗斯的“铁杆伙伴”,也有沙特、伊朗等中东国家;既有东盟、非盟等区域组织代表,也有联合国等多边机构负责人,他们来自不同地缘板块,代表不同发展水平,甚至在国际事务中立场各异,却在对华关系上展现出高度共识——“对话比对抗好,合作比冲突强”。
法国总统马克龙的访华行程颇具象征意义,他不仅与中国领导人举行会谈,还特意造访中山大学与学生交流,到访广东企业感受中国创新活力,随行的60余名商界领袖来自空客、液化空气、欧莱雅等法国知名企业,涵盖了航空、能源、化妆品等多个领域,马克龙此行传递的信号清晰:欧洲需要战略自主,而中国是欧洲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正如他在访华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言:“欧洲不能成为美国的附庸,必须与中国保持对话。”
巴西总统卢拉的访华则展现了发展中国家的期待,这位85岁的左翼领导人上任后,将中国作为首次出访的首站,带着“重启巴中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使命而来,在与中方领导人会谈时,他特意用中文说出“你好”,引发全场掌声,访问期间,两国签署的合作文件中,既有农产品贸易、能源基建等传统领域项目,也有科技创新、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合作,卢拉明确表示:“中国的发展成就令人钦佩,巴西希望学习中国经验,同时向中国市场提供更多优质产品。”
即便是长期被视为“美国盟友”的国家,也在积极调整对华政策,西班牙首相桑切斯4月访华时强调:“欧洲不能与中国‘脱钩’,相反,应该加强与中国在各领域的合作。”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则表示:“中国是马来西亚最大的贸易伙伴,两国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框架下的合作前景广阔。”
这种“多元并进”的访华潮,打破了西方媒体渲染的“阵营化”叙事,当世界面临分裂与对抗的风险时,各国领导人选择将中国作为“对话的桥梁”,而非“对抗的战场”——这本身就是对当前国际关系最有力的注解。
变局中的选择:为何各国将中国视为“关键变量”?
多国领导人密集抵华,绝非偶然,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今天,世界正经历“新冷战”阴云、经济衰退风险、地缘冲突等多重挑战,而中国以其独特的制度优势、发展韧性和全球视野,成为国际社会眼中的“稳定器”与“压舱石”。
从经济维度看,中国是全球复苏的“发动机”。 当前,世界经济面临高通胀、高债务、低增长的困境,美欧等发达经济体深陷通胀泥潭,新兴市场国家债务风险高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报告预测,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将放缓至2.8%,而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超过30%,仍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
对许多国家而言,中国意味着“市场”与“机遇”,巴西70%的大豆出口到中国,中国连续14年成为巴西最大贸易伙伴;德国汽车企业2022年在华销量占其全球销量的40%,中国市场是德国汽车产业的“生命线”;沙特对华原油出口占其出口总量的四分之一,中国是沙特最大的原油买家,卢拉访华时直言:“如果没有中国市场,巴西的农产品将无处可去。”马克龙也强调:“法国企业需要中国市场,这是不可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