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门头条正文

莫迪和石破茂一起坐新干线

一场“印日特殊战略伙伴关系”的加速之旅?

2023年9月,日本自民党副总裁石破茂在东京羽田机场迎接印度总理莫迪,当两人并肩步入新干线车厢时,镜头捕捉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莫迪脱下鞋子,盘腿坐在座位上,与身着正装、端坐一旁的石破茂形成鲜明对比,这一幕不仅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更引发外界对“印日特殊战略伙伴关系”的深度解读——从新干线的钢铁轨道到印度洋的战略航道,从经济合作到地缘博弈,两位政治家的“同框”究竟预示着怎样的未来?

新干线上的“非正式会晤”:从技术象征到战略对话

新干线,这条诞生于1964年的“日本速度”象征,自诞生起便承载着日本对现代化的追求,当莫迪选择在访日期间与石破茂共同乘坐这条连接东京与大阪的交通大动脉时,其意义早已超出“友好交流”的范畴,作为印度“总理级贵宾”,莫迪此前曾多次乘坐日本高铁,包括2014年安倍晋三陪同乘坐的东北新干线,以及2019年访日时体验的磁悬浮列车,但此次与石破茂的同乘,却因后者特殊的政治身份而显得格外不同。

石破茂,日本政坛的“常青树”,历任防卫大臣、防卫大臣、自民党国防会长等职,以“鹰派”立场和对印友好态度著称,他是日本“自由开放的印太战略”的坚定推动者,曾多次公开表示“印度是印太地区的关键稳定力量”,在自民党内部,石破茂被视为“务实派”,主张通过深化与印度的安全合作,平衡中国在地区的影响力,此次他与莫迪的同乘,被日本媒体称为“非正式战略对话”——没有正式会议的拘谨,却在3小时的车程中完成了从“技术合作”到“地缘协调”的议题覆盖。

据日本外务省透露,两人在新干线的讨论内容远超“高铁体验”,从印度孟买-艾哈迈达巴德高铁项目的进展(由日本援建,目前已完成60%),到“四边机制”(Quad)在供应链安全领域的协作;从印度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的谈判进程,到印度洋海域的联合巡航……新干线车厢,俨然成为印日战略协调的“移动会议室”。

技术合作:新干线背后的“印度制造”与“日本输出”

莫迪对“新干线”的执着,本质上是印度“大国梦”的缩影,自2014年莫迪政府提出“印度制造”(Make in India)战略以来,基础设施建设便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核心抓手,而日本,作为全球高铁技术的领先者,恰好契合了印度对“先进技术”与“项目管理”的双重需求。

2015年,印日签署《关于印度首条高铁项目的备忘录》,决定由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CA)援建孟买-艾哈迈达巴德高铁,全长508公里,设计时速320公里,总投资约170亿美元,这是日本海外高铁项目史上最大规模的投资,也是印度首条真正意义上的“高铁走廊”,项目推进并非一帆风顺:征地难题、成本超支、本地化生产率不足等问题一度让项目陷入停滞,此次莫迪与石破茂的同乘,被外界解读为“对项目进展的督促”——双方同意将原定2023年开通的时间表推迟至2026年,同时增加日本企业的本地化采购比例,力争将“印度制造”部件占比从目前的18%提升至30%。

除了高铁技术,印日在新能源、半导体等领域的合作也在加速,日本丰田、本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