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门头条正文

教育部发布今年第3号留学预警

教育部今年第3号留学预警:是“风险提示”还是“留学降温”信号?

2023年6月,教育部官网发布2023年第3号留学预警,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是继2019年、2020年后,教育部第三次以“留学预警”形式提醒留学生注意海外风险,预警中提到,“多国发生中国留学生遭遇安全事件,部分国家社会治安状况持续恶化,签证政策频繁调整,个别高校对中国留学生采取不公正限制措施,请广大留学人员和家长务必提高风险防范意识,谨慎选择留学目的地和院校。”

不同于以往针对单一国家或事件的预警,此次第3号预警覆盖范围更广、风险类型更复杂,既涉及传统安全威胁(如社会治安),也涵盖新型风险(如政策歧视、签证限制),当留学不再是“说走就走的旅行”,当“安全”成为留学生必须面对的首要考题,我们不禁要问:第3号留学预警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全球留学市场的深层变化?中国留学生又该如何在风险与机遇中找到平衡?

解析:从“单一风险”到“系统性挑战”

教育部留学预警并非“凭空发布”,而是基于对全球留学风险的实时监测与综合研判,梳理近三年预警内容,能清晰看到风险图谱的演变:

2019年第1号预警针对澳大利亚,因当时澳籍人员对华裔的歧视性言行频发,教育部提醒“在澳中国留学生注意安全”;2020年第1号预警聚焦美国,因“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美国政府对中国留学生采取签证限制措施”,预警核心是“健康风险+政策风险”;而2023年第3号预警则将风险扩展至“多国”,涵盖“社会治安、签证政策、高校歧视”三大维度,呈现出“多点爆发、交叉叠加”的特点。

此次预警虽未点名具体国家,但结合公开信息可发现,风险主要集中在三类地区:
一是社会治安恶化的国家,如美国2022年发生多起针对亚裔的仇恨犯罪,根据“停止仇恨亚太裔”(Stop AAPI Hate)组织数据,2020-2022年全美报告的反亚裔仇恨事件超1万起,其中留学生占比近三成;法国2023年巴黎郊区骚乱期间,多名中国留学生因外貌被误认为当地族裔而遭遇袭击。
二是签证政策收紧的国家,加拿大2023年大幅收紧留学生学习许可,要求“必须具备1万加元存款证明”“就读院校需指定DLI名单”;英国对国际学生的“毕业生签证”增设限制,要求“仅允许就读特定高潜力专业”;澳大利亚则对英语水平提出更高要求,雅思单项成绩不得低于6.0。
三是存在歧视性政策的高校,美国部分高校以“国家安全”为由,限制中国留学生进入理工科实验室;德国个别大学在招生时对中国学生单独提高录取分数线;日本某些私立学校对中国留学生实行“差别化住宿管理”。

这些变化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留学风险已从“偶发事件”升级为“系统性挑战”,不再局限于某个国家或某个领域,而是渗透到留学生活的全流程——从申请时的院校选择,到入境时的签证审核,再到日常学习中的安全保障,每一个环节都可能面临潜在风险。

预警背后的多重动因:全球格局重构下的留学生态变迁

留学预警的发布,本质上是全球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变化的“晴雨表”,第3号预警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一)地缘政治博弈:留学成为“软战场”

近年来,大国竞争从经济、科技延伸至教育领域,留学生群体被裹挟其中,美国《2023年芯片与科学法案》明确限制与中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