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排面”再现人民大会堂:新时代的底气从何而来?
人民大会堂,这座矗立在天安门广场西侧的建筑,自1959年落成以来,始终是中国的“国家客厅”,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站起来”到改革开放后的“富起来”,再到新时代的“强起来”,这里见证了中国发展的每一个关键节点,2023年金秋,当“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杭州亚运会总结表彰大会、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等一系列重要会议接连在此召开,当来自世界各地的政要、企业家、科学家走进这座庄严的建筑,人们再次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中国排面”——那不仅是建筑本身的恢弘气象,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文化自信、制度优势与全球担当的集中彰显。
这种“中国排面”究竟从何而来?是经济腾飞的硬核支撑,还是科技创新的突破跃升?是文化传承的深厚底蕴,还是制度优势的实践伟力?走进人民大会堂,从那些高规格的会议场景、震撼的成果展示、世界各界的赞誉声中,我们或许能找到答案。
人民大会堂的“排面”时刻:从历史舞台到世界客厅
人民大会堂的“排面”,从来不是凭空而来,它镌刻着新中国从百废待兴到繁荣富强的奋斗轨迹,也见证着中国从国际舞台的“边缘者”到“引领者”的角色转变。
1959年,为迎接新中国成立10周年,人民大会堂仅用10个月便拔地而起,这座建筑面积达17.18万平方米、能容纳万人礼堂的建筑,在当时创造了“中国速度”和“中国奇迹”,落成之初,这里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修订,见证了周恩来总理向世界宣告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彼时的“排面”,是民族自尊心的重塑,是中国人民“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
改革开放后,人民大会堂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后,邓小平在这里会见美国客人,开启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序幕;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签字仪式在此举行,标志着中国全面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此时的“排面”,是开放包容的姿态,是中国拥抱世界的决心。
进入新时代,人民大会堂的“排面”更添底气,2023年10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再次聚首全球152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形成458项成果清单,涵盖基础设施、绿色能源、数字经济等众多领域,当外国领导人走过人民大会堂东门外的迎宾大道,看到广场上飘扬的各国国旗,看到宴会厅里精心准备的“中国瓷”“中国茶”,他们感受到的不仅是一座建筑的宏伟,更是一个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从“站起来”的宣告,到“富起来”的邀约,再到“强起来”的引领,人民大会堂的每一次“排面”时刻,都与中国的发展同频共振,这种“排面”,早已超越了建筑本身,成为国家形象的生动载体,成为民族自信的鲜活注脚。
经济与科技的“双轮驱动”:中国排面的硬核底气
“中国排面”的背后,首先是经济与科技的“硬核支撑”,没有强大的物质基础和创新能力,一切“排面”都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经济实力是“排面”的基石,2023年,中国GDP突破126万亿元,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连续多年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高质量发展”成为关键词——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从“世界工厂”到“全球市场”,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转型,这种转型,不仅体现在数据上,更体现在人民大会堂里的一个个具体场景:当企业家们展示新能源汽车、光伏产品、人工智能芯片时,当“专精特新”企业的创新成果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时,世界看到的,是一个正在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跨越的中国。
科技创新是“排面”的翅膀,近年来,中国在科技领域的突破性进展,让人民大会堂的“排面”更具含金量,2023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天问”探火、“嫦娥”揽月、“奋斗者”号深潜、C919大飞机商业运营等重大科技成果被集中展示,每一个都代表着中国科技的前沿水平,数据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