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巴兹总理抵津,中巴合作如何从“战略伙伴”迈向“命运共同体”?
3月20日,天津滨海国际机场,专机的舱门缓缓打开,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谢里夫踏上舷梯,向迎接的人群挥手致意,这是他2022年4月就任总理后第二次访华,也是中巴建交72年以来,巴基斯坦总理第三次选择在天津开启访华行程,从北京到天津,从“国事访问”到“专门行程”,天津这座承载着中国近代工业记忆的港口城市,为何成为中巴高层交往的“新地标”?夏巴兹总理此行,又将为中巴“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注入哪些新内涵?
从“偶然选择”到“必然依托”:天津的特殊意义
夏巴兹总理的专机降落天津,并非偶然,回溯历史,2015年巴基斯坦时任总理谢里夫访华时,也曾选择天津作为首站,十年间,两任巴基斯坦总理不约而同将天津访华行程纳入重要议程,背后是这座城市在中巴合作中的独特定位。
天津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港口城市,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更是中国与南亚、中亚国家互联互通的“陆海交汇点”,从地理上看,天津港是中国距离巴基斯坦最近的枢纽港口之一,2022年天津港至巴基斯坦卡拉奇港的直航线开通后,货物海运时间缩短至15天,较传统中转路线减少40%的运输时间,在经济合作层面,天津拥有完备的工业体系和先进制造业基础,与巴基斯坦在能源、基建、机械制造等领域的需求高度契合——这正是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核心领域。
“选择天津,就是选择‘效率’与‘务实’。”巴基斯坦伊斯兰堡政策研究所研究员阿基拉·纳齐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巴基斯坦需要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移、技术升级等方面的支持,而天津的港口物流、工业园区、金融服务等优势,恰好能成为中巴合作的‘桥头堡’。”
从“走廊建设”到“全域合作”:中巴关系的“升级之问”
自2013年中巴经济走廊启动以来,这条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的合作走廊,已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旗舰项目”,十年间,走廊建设从最初的“交通基础设施联通”拓展到“能源合作”“产业园区”“数字经济”“民生改善”等多个领域,累计直接投资超过650亿美元,为巴基斯坦创造超过20万个就业岗位,让当地近800万人用上稳定电力。
但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巴合作也面临“升级之问”:如何从“项目驱动”转向“制度驱动”?如何让合作成果更广泛惠及巴基斯坦普通民众?夏巴兹总理此次访华,核心议题之一便是推动中巴经济走廊从“1.0版”向“2.0版”迈进。
“经济走廊不能再停留在‘修路盖桥’的层面,需要向‘产业融合’‘技术转移’‘绿色低碳’方向深化。”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研究所所长胡仕胜指出,“巴基斯坦当前面临经济转型压力,外汇储备紧张、产业结构单一,而中国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和先进的绿色技术,双方在农业现代化、数字经济、新能源等领域的合作空间巨大。”
中巴合作的“升级版”已在路上,在巴基斯坦拉合尔,由天津企业承建的“拉合尔轨道交通橙线项目”已运营两年,日均运送乘客超30万人次,成为当地市民出行的“主力军”;在瓜达尔港,中巴合作建设的“自由区”已吸引超过100家企业入驻,涵盖物流、制造、渔业等多个领域,正逐步成为区域贸易枢纽;在农业领域,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在巴基斯坦信德省推广,使当地水稻亩产提高30%,帮助数万农户增收。
从“经济捆绑”到“战略协同”:国际变局下的“中巴之问”
当前,全球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地区冲突持续升级,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巴两国如何通过深化合作,为地区和平与发展注入“稳定性”,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巴基斯坦地处南亚、中亚、西亚交汇处,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支点国家,也是中国西部大开发“走出去”的战略通道,对中国而言,巴基斯坦不仅是“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更是维护地区稳定、保障能源安全、拓展国际市场的关键伙伴,对巴基斯坦而言,中国是最大外资来源国、最大贸易伙伴、最重要的发展伙伴,在经济、安全、科技等领域的支持,是巴基斯坦应对内外挑战的“压舱石”。
“中巴合作从来不是‘简单的经济捆绑’,而是基于共同利益的‘战略协同’。”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张贵洪表示,“在当前国际局势下,巴基斯坦面临经济困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