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门头条正文

几乎绝迹的床虱又出现了

为什么几乎绝迹的床虱又卷土重来?

2023年夏天,巴黎市民玛尔戈在社交媒体上发了一条令人头皮发麻的帖子:“连续两周被不明小虫叮咬,腿上布满红色肿块,酒店床垫掀开一看,密密麻麻的褐色小虫正在爬……”这条帖子迅速发酵,#巴黎床虱危机#登上法国热搜,纽约市卫生局数据显示,床虱投诉量同比激增65%;伦敦某慈善机构报告,过去一年因床虱流落街头的 homeless 人数增加40%;韩国首尔甚至出现了“床虱恐慌”,市民抢购杀虫剂导致超市货架售罄……

这种被人类“遗忘”了近一个世纪的害虫,为何突然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重现?它们究竟是如何躲过现代文明的“围剿”,又为何能在21卷土重来?

床虱的“隐退史”:从全球公敌到近乎消失

要理解床虱为何“归来”,得先回到它的“高光时刻”——一个与人类文明纠缠千年的“黑暗伙伴”。

考古发现,床虱的历史可追溯至古埃及金字塔,甚至在冰木乃伊的寝具中都曾发现其踪迹,在人类漫长的生存史中,床虱始终是“不速之客”:它们昼伏夜出,以人血为食,被叮咬后皮肤红肿瘙痒,严重者引发过敏性休克,19世纪工业革命时期,随着城市人口密集化和住房条件恶化,床虱在欧洲、北美爆发式传播,甚至成为“贫困与肮脏”的象征——狄更斯的小说中、莎士比亚的戏剧里,都不乏对“臭虫夜袭”的描写。

真正让床虱“销声匿迹”的转折点,出现在20世纪中叶,1944年,瑞士化学学家保罗·赫尔曼·穆勒发现DDT(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的杀虫特性,这种高效、广谱、持久的杀虫剂被誉为“害虫的原子弹”,二战后,DDT被大规模用于公共卫生领域,从农田到城市住宅,喷洒浪潮席卷全球,1950年代的美国,公共卫生部门甚至宣称:“床虱已成为历史。”

全球卫生条件的改善也加速了床虱的衰落:水泥地板取代木地板,减少了床虱的藏匿缝隙;抽水马桶的普及降低了室内湿度,破坏了其生存环境;定期清洁、高温烫洗等生活习惯,让床虱的繁殖空间被大幅压缩,到20世纪80年代,在欧美发达国家,床虱已从“公共健康问题”变成“偶尔的历史遗迹”——博物馆偶有标本,普通人几乎再未见过。

卷土重来的背后:多重因素的“完美风暴”

“近乎消失”不等于“彻底灭绝”,当人类放松警惕,床虱便在暗处悄然积蓄力量,21世纪的今天,全球床虱数量较2000年增长了约500%,这背后,是全球化、抗药性、城市化和人类生活习惯改变的“合力助推”。

全球化:床虱的“免费环球机票”

床虱不会飞,却成了“最擅长旅行的昆虫”,它们的“迁徙”完全依赖人类——藏在行李箱、衣物、二手家具、快递包裹中,随着跨国旅行、贸易运输“搭便车”。

2000年,英国伦敦某酒店因接待了从美国纽约飞来的商务旅客,床虱通过行李箱传入,随后扩散至整个街区,引发当地近百年最严重的床虱疫情,2022年,韩国仁川港海关查获一批来自东南亚的二手床垫,内部藏匿的床虱卵成功“入境”,导致周边社区大规模爆发,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显示,全球80%的床虱疫情与“国际旅行携带”直接相关。

尤其在新冠疫情后,国际旅行快速恢复,2023年全球国际旅客人数恢复至疫情前80%,床虱的“传播效率”也随之飙升,从巴黎到东京,从纽约到悉尼,机场、酒店、长途汽车成了床虱的“中转站”。

抗药性:DDT失效后的“超级害虫”

更棘手的是,床虱进化出了惊人的抗药性,1950年代DDT横行时,一次喷洒即可杀灭99%的床虱;但如今,实验室检测显示,现代床虱对DDT的抗药性已超过1万倍,甚至对主流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家用杀虫水的主要成分)也产生了数百倍抗性。

美国 Rutgers大学昆虫学家曹志文团队研究发现,床虱的抗药性基因可通过“横向转移”在种群中快速传播——一只床虱进化出抗药性,其基因能“共享”给同类,无需世代繁殖就能让整个种群“免疫”,这意味着,人类依赖化学杀虫剂的“老办法”正在失效。

现代人使用杀虫剂的方式也“帮了倒忙”,很多人发现床虱后,随意购买廉价杀虫剂喷洒,但剂量不足或喷洒不彻底,反而会筛选出抗药性强的个体,让“幸存者”变得更难对付。

城市化:密集环境下的“温床”

城市的高密度居住环境,为床虱提供了“天然培养基”。

老旧小区、出租屋的木质地板、墙缝、暖气片等,是床虱理想的藏匿地;城市中频繁的人口流动——短租公寓、合租住房、临时宿舍,让床虱更容易“跨房间传播”,2023年,纽约市卫生局报告显示,床虱疫情在低收入社区和出租屋中尤为严重,这些地区往往存在房屋老化、清洁条件差、 pest control(害虫防治)投入不足等问题。

更隐蔽的是,城市中的“二手经济”成了床虱的“高速通道”,二手家具、旧书、衣物在二手平台交易时,可能携带床虱卵(卵直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