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砸车,“车主也有错”是甩锅还是责任共担?——一场意外背后的多重追问
盛夏午后,一场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席卷某城市老城区,伴随着一声巨响,街角那棵有着上百年树龄的古槐轰然倒下,不偏不倚砸中了一辆停靠在路边的宝马轿车,车顶严重变形,引擎舱损毁,初步维修费用预估超过20万元,当车主王先生准备向林业部门索赔时,却等来了一则意外回应:“古树确实存在老化问题,我们会承担相应责任,但车主也有错——暴雨天气将车停在古树周边,未尽到安全注意义务。”这则回应迅速引发舆论热议:古树砸车,车主到底该不该“背锅”?一场意外背后,藏着多少被忽略的责任与细节?
被砸扁的宝马与“百年老树”的倒下
王先生的宝马车,如今只能停在4S店的维修车间里,车顶凹陷的弧度,像极了一张被揉皱的纸,前挡风玻璃布满蛛网般的裂纹,引擎盖扭曲变形,几乎看不到原貌。“那天下午我正好在附近办事,看雨下得大,就把车停在路边的临时停车位,想着跑几步就到店里了,谁能想到……”王先生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仍心有余悸。
被砸中的古槐,是当地有名的“老居民”,据《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记载,这棵槐树树龄约150年,胸径超过80厘米,属于三级保护古树,附近居民李阿姨说:“这树我小时候就有了,以前枝繁叶茂,这几年感觉树冠越来越稀疏,树干中间还有个空洞,刮大风的时候树枝掉下来过好几次,我们跟社区反映过,但一直没动静。”
事发后,林业部门组织专家对古树倒伏原因进行了初步勘查,结论显示,古树树干中部的腐朽面积超过60%,根系因周边施工扰动(附近去年曾进行过道路改造)出现部分断裂,加上当天瞬时风力达到8级,最终导致树木倾倒。“从专业角度看,这棵古树确实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日常养护存在疏漏。”一位参与勘查的林业专家匿名表示。
但争议的焦点,在于林业局回应中“车主也有错”的说法,王先生提供的停车缴费记录显示,事发时他停车的位置是正规收费停车位,且距离树干约1.5米。“我哪里知道这树会倒?要是知道,我肯定停得远远的。”王先生的委屈,道出了许多人的疑问:在公共区域合法停车,难道还要时刻警惕百年古树倒伏吗?
“车主也有错”:法律上的“过失相抵”还是道德上的“和稀泥”?
林业局“车主也有错”的依据,源于《民法典》第1173条“被侵权人对同一损害的发生或者扩大有过错的,可以减轻侵权人的责任”,在司法实践中,这种“过失相抵”原则常被应用于各类侵权案件——比如行人闯红灯被撞,需自行承担部分责任;比如车主未锁车导致财物被盗,需减轻侵权人赔偿责任,古树砸车案件中,“车主的过错”该如何界定?
“关键在于‘可预见性’。”法学教授周光权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分析,“如果古树已经存在明显安全隐患,比如树干倾斜、枝叶枯萎、警示标志缺失,而车主仍选择在树下停车,那么车主可能存在过失;但如果古树表面无明显异常,车主在合法停车位停车,就很难认定其有过错。”
在本案中,争议恰恰在于“古树隐患是否可预见”,据王先生提供的现场照片,事发前古树树干虽有空洞,但被周边茂密的枝叶遮挡,不仔细观察难以发现;而停车位的规划是否合理,是否经过安全评估,也成为公众追问的焦点。“如果停车位规划时就避开了古树保护区,或者设置了警示标志,车主自然会主动规避。”北京某律所律师张磊表示,“反之,如果监管部门未尽到提示义务,让车主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面临风险,就很难将责任归咎于车主。”
更值得玩味的是,林业部门在回应中并未明确“车主的错”具体指什么,也未说明“减轻责任”的比例。“这种模糊表述,容易让人感觉是在‘和稀泥’。”社会学学者陈映真认为,“公共事件中,责任划分越模糊,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就越低,与其含糊地说‘车主也有错’,不如拿出具体的证据和标准,让公众看到公平公正的处理过程。”
古树保护与城市安全:被忽视的“责任链”
古树砸车事件,撕开的不仅是个案的责任争议,更暴露出城市治理中“古树保护”与“公共安全”之间的深层矛盾,据国家林草局数据,全国现有古树名木约5082万株,其中城市建成区内的古树超过500万株,这些“绿色活化石”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城市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们的保护现状却不容乐观。
“古树保护是个系统工程,涉及林业、城管、住建、交通等多个部门,但现实中往往存在‘九龙治水’的困境。”一位基层林业工作人员透露,“比如这棵倒伏的古树,日常养护归林业部门,但周边道路施工归住建部门,停车位规划归城管部门,部门间信息不互通、责任不衔接,很容易导致监管漏洞。”
以本案为例,去年道路改造时,施工方是否对古树根系采取了保护措施?城管部门在规划停车位时,是否避开了古树保护区?林业部门是否定期对古树进行健康检测?这些问题,目前仍没有明确答案。“如果每个环节都尽到责任,或许悲剧可以避免。”一位参与救援的消防队员感慨道。
更值得反思的是,公众在古树保护中的角色定位,古树作为公共资源,其安全风险不应由单个车主承担,当古树存在隐患时,监管部门是否有责任及时排查、设置警示标志、采取加固措施?当极端天气来临时,是否有应急预案,及时疏散周边车辆和人员?“不能把所有责任都推给‘车主注意义务’,政府的监管责任才是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