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门头条正文

上合诗篇

如何在文明互鉴中书写和平共生的时代答卷?

当塔吉克斯坦的果农通过中欧班列将樱桃运往宁波,当哈萨克斯坦的学生在孔子课堂写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当吉尔吉斯斯坦的民间艺人在上海合作组织文化艺术节上弹奏起库姆孜琴——这些散落在亚欧大陆腹地的温暖片段,正拼接成一部名为“上合诗篇”的宏大叙事,自2001年在上海诞生以来,上海合作组织已走过23年历程,它从最初的边境合作机制,成长为覆盖30亿人口、横跨亚欧大陆的综合性区域组织,其意义早已超越政治与经济的范畴,成为一部关于文明对话、和平共生的时代史诗,但当我们翻开这部诗篇,不禁要问:这部由不同文明、不同国度共同书写的作品,究竟如何在差异中寻找共鸣?如何在合作中抵御风浪?又如何为动荡的世界提供一种新的可能?

和平的诗篇:从“上海精神”到安全共同体的实践

“上海诗篇”的第一行,写满了对和平的珍视,20世纪90年代,冷战的阴云尚未完全散去,中国与中亚国家面临着共同的安全挑战:边界争端悬而未决,“三股势力”(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悄然滋生,在这样的背景下,2001年6月,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首次提出“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这八个词,如同诗篇的韵脚,奠定了上合组织以和平为底色的基调。

从解决边界问题到维护地区稳定,上合组织用行动诠释着“上海精神”的实践力量,2003年,成员国签署《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建立地区反恐怖机构,在比什凯克、杜尚别等地设立分支机构,成为地区安全的重要“稳定器”,2005年,首次“和平使命”联合军演在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州举行,中、俄、哈、吉、塔五国军队同台演练,展示出成员国共同应对安全威胁的决心,此后,“和平使命”系列军演成为上合组织的“品牌项目”,从陆地到海上,从反恐到救灾,演习科目不断拓展,但“维护和平”的初心从未改变。

更值得深思的是,上合组织的安全合作始终秉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不同于某些军事同盟的“排他性”与“对抗性”,上合组织的安全逻辑是“你中有我,我中有我”——当阿富汗局势剧变时,成员国迅速建立“阿富汗邻国协调机制”,共同应对难民危机与恐怖主义回流风险;当新冠疫情暴发时,成员国分享抗疫经验,提供疫苗援助,构筑“健康丝绸之路”,这种“以和为贵”的安全哲学,让“上海诗篇”的和平篇章有了更深厚的根基:它不是靠武力威慑的“硬安全”,而是靠命运与共的“软安全”。

发展的诗篇:从互联互通到民生福祉的交响

如果说和平是“上合诗篇”的韵脚,那么发展就是它的主旋律,23年来,上合组织始终将“共同发展”作为核心目标,从最初的经济贸易合作,到如今的“一带一路”倡议与欧亚经济经济联盟对接,从基础设施的“硬联通”到规则标准的“软联通”,发展的乐章在亚欧大陆上激荡。

中欧班列是这部乐章中最动人的音符,2011年,首列中欧班列从重庆出发,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