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治理面临“四大赤字”,习近平提出的倡议为何能成为“破局之钥”?
当新冠疫情仍在全球反复延宕,当地区冲突硝烟再起,当气候变化红色警报不断拉响,当发展鸿沟在保护主义浪潮中进一步拉大——人类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全球治理体系的“系统性失灵”与“结构性困境”愈发凸显,在此背景下,习近平主席先后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为破解全球治理赤字贡献了中国方案,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摆在世界面前:面对盘根错节的全球性挑战,这些倡议缘何能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共识凝聚为力量,成为国际社会眼中破解治理困局的“关键钥匙”?
全球治理的“赤字之困”:为何旧体系难以为继?
要理解习近平全球治理倡议的价值,必先直面全球治理体系的现实困境,当前,全球治理正经历着自二战结束以来最深刻的变革与挑战,集中体现为“四大赤字”的加剧。
和平赤字持续蔓延,从俄乌冲突的硝烟到巴以问题的反复,从非洲之角的战乱到亚太地区的紧张局势,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叠加,冷战思维、阵营对抗、强权政治正严重冲击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曾坦言:“人类正在失去对和平的掌控,冲突与分裂的危险从未像今天这样真实。”
发展赤字触目惊心,尽管全球经济总量不断增长,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日益突出,最不发达国家中有近半数人口日均生活费不足2.15美元,全球仍有8.2亿人面临饥饿,而最富裕的20%人口却占据了全球收入的80%,世界银行数据显示,新冠疫情使全球贫困人口出现20年来首次回升,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进程已偏离轨道。
安全赤字愈发凸显,新冠疫情、气候变化、网络攻击、人工智能伦理等非传统安全威胁,其跨国性、传染性、复杂性远超传统安全范畴,个别国家却奉行“本国优先”的单边主义,动辄实施“长臂管辖”,甚至将疫情政治化、病毒污名化,导致全球抗疫合作陷入困境,气候谈判步履维艰。
治理赤字成为根源,现行全球治理体系建立在二战后形成的国际秩序之上,其代表性、公正性、有效性已难以适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投票权改革滞后,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长期停摆,个别国家将多边组织视为“私家花园”,导致全球治理“失灵”“失效”“失序”。
面对这些赤字,西方主导的“中心—边缘”治理模式已显疲态:其霸权逻辑加剧了国际体系的分裂,其零和思维恶化了国家间关系,其“民主对抗威权”的叙事撕裂了人类共同价值,正如习近平主席指出的:“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是整个世界都在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中国方案的“核心要义”:倡议如何破解治理困局?
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议,并非凭空而来的“空中楼阁”,而是植根于中华文明“天下大同”的理想,立足于“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现实思考,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理念,构建起一套系统化、行动化的治理体系。
全球发展倡议直指发展赤字,坚持“发展优先、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倡议将联合国2030年议程作为行动指南,聚焦减贫、粮食安全、抗疫合作、发展筹资、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提出“六个坚持”的核心原则,截至2023年底,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支持倡议,近70个国家加入“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中方设立“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向16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近4000亿元人民币援助,实施近3000个成套援助项目,在非洲,菌草技术让卢旺达农民年收入增长3倍;在太平洋岛国,气象观测站提升了台风预警能力;在中亚,中哈边境合作区带动了区域经济繁荣——这些“小而美”的民生项目,正是发展倡议“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注脚。
全球安全倡议破解安全赤字,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倡议提出“六个坚持”,核心是反对单边主义、反对阵营对抗、反对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主张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在乌克兰危机问题上,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