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万余艘渔船出海,黄渤海的“鲜”能持续多久?
晨光微熹时,山东烟台芝罘港的码头已沸腾起来,马达轰鸣中,3000余艘渔船依次解缆,船头鲜红的国旗在晨风中猎猎作响,与渔民们黝黑脸上的期盼交织成片,不远处的辽宁大连渔港,千余艘钢质渔船正缓缓驶出渤海海峡,犁出的白色浪花延伸至天际,而在江苏连云港渔港,渔民们正麻利地整理着渔网,网眼中闪烁的银光,仿佛预示着满舱的“鲜货”……
这是黄渤海区伏季休渔结束后的开渔盛景,据统计,今年黄渤海区(包括渤海、黄海北部及中部海域)投入捕捞的渔船超过3万艘,涵盖山东、辽宁、河北、江苏四省,覆盖大小渔港百余个,3万艘渔船、近10万渔民争“鲜”出海,不仅是一场与海洋的“丰收约定”,更折射出渔业生产的生态密码:当庞大的船队驶向蔚蓝,我们该如何守护这片“蓝色粮仓”的可持续未来?
渔汛里的“时间密码”:3万艘渔船为何“如约而至”?
“立秋开海,虾兵蟹将排队来。”在山东长岛渔民王建国的记忆里,黄渤海的渔汛从未让人失望,每年9月至11月,正是渤海湾对虾、梭子蟹、鲅鱼等“海味儿”最肥美的时节,渔民们称之为“秋汛”,是一年中最关键的“黄金捕捞期”。
“3万艘渔船争‘鲜’,本质上是‘靠海吃海’的传统生计逻辑。”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王新基分析,黄渤海区是我国四大渔场之一,拥有渤海、辽东湾、莱州湾等优良渔场,水域面积达17万平方公里,栖息着对虾、毛虾、小黄鱼、带鱼等200余种经济鱼类,渔汛期渔获量占全国海洋捕捞总量的15%以上。
对渔民而言,出海不仅是生产,更是“抢时间”,伏季休渔的3个月里,海洋生态系统得以休养生息,鱼类完成繁殖生长,开渔后,渔民们要抓住水温回升、饵料丰富的窗口期,争分夺秒作业。“一网下去,要是赶不上鱼群洄游路线,可能就空手而归。”辽宁大连渔民李海涛说,他的渔船马力200匹,每年秋汛要连续作业40天,日均捕捞量可达2吨,产值占全年收入的60%。
市场需求则是另一重驱动力,随着消费升级,“黄渤海海鲜”成为高端餐饮市场的“宠儿”,渤海对虾每斤售价可达80元,梭子蟹每斤50元,渔民们“抢鲜”出海,正是为了第一时间将“活鲜”送到消费者餐桌。“现在冷链物流发达,早上在渤海湾捕捞的海鲜,中午就能摆上北京、上海的餐桌。”山东烟台渔业协会会长张华说,旺盛的市场需求让渔民们“不敢松懈”。
3万艘船背后的“生存账本”:丰收背后,藏着哪些隐忧?
当3万艘渔船同时涌入这片17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僧多粥少”的矛盾逐渐显现。
“过去一网能捞上来几千斤虾,现在可能只有几百斤。”王建国的渔船已有15年船龄,他明显感觉到近海渔业资源在衰退。“年轻时,近海就能捕到带鱼、黄花鱼,现在这些鱼都往深海跑了,得跑100海里外才能有收获。”
数据印证了渔民的感受,农业农村部发布的《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显示,黄渤海区海洋捕捞量在2010年达到峰值(约500万吨)后,波动下降,近年稳定在300万吨左右,传统经济鱼类如小黄鱼、带鱼的渔获个体持续小型化,低龄化现象突出。“过度捕捞是主因。”王新基解释,3万艘渔船中,80%为中小型渔船(马力小于441千瓦),作业方式以拖网、围网为主,对底层鱼类和幼鱼破坏较大。“一艘拖网船一网能覆盖2000平方米海域,相当于‘一网打尽’,资源恢复速度远跟不上捕捞速度。”
更严峻的是生态压力,黄渤海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和生态区,周边分布着天津滨海新区、辽宁沿海经济带等国家级战略区域,同时是渤海湾湿地、辽河口湿地等生态敏感区的所在地,大规模捕捞不仅影响渔业资源,还可能破坏海底地形和生物栖息地。“过度捕捞会导致食物链断裂,比如浮游生物过多,可能引发赤潮等生态灾害。”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高会旺说。
3万艘渔船同时出海,也带来安全隐患,去年开渔首日,黄渤海区发生渔船碰撞事故12起,主要原因是渔船密集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