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口人跨越千里送考国防科大:一场“全家总动员”里藏着多少家国期待?
长沙南站出站口,人潮涌动中,15个身影格外显眼——两鬓斑白的爷爷奶奶、提着大包小包的父母、抱着鲜花嬉笑的弟弟妹妹,还有特意从山东老家赶来的姑姑姑父,他们手里举着“欢迎儿子成为国防科大学子”的横幅,每个人的眼睛都粘在出口处那个穿着白色T恤的清瘦男孩身上,当男孩背着双肩包、拖着行李箱出现时,15个人同时围了上去,欢呼声、叮嘱声、快门声混在一起,引得路人纷纷侧目。
这是今年9月,国防科技大学新生报到的日子,来自山东潍坊的18岁男孩李锐,被全家15口人“跨省护送”到了军校门口,从潍坊到长沙,1300多公里,他们坐了5小时高铁、转了3趟地铁,带着20多个装着家乡特产的行李箱,只为送这个“从小立志当兵”的孩子,走好军旅生涯第一步。
15个人的“送考团”:从“偷偷流泪”到“全家骄傲”
“出发前三天,我妈就开始收拾行李,红枣、小米、花生,还有我爷爷亲手烙的山东大饼,塞了整整6个箱子。”李锐的姑姑李娟在电话里笑着说,“我哥(李锐父亲)嘴上说‘太夸张了’,可转头就买了15张高铁票。”
这支“送考团”堪称“全家总动员”:李锐的爷爷78岁,奶奶75岁,两位老人是听着军号长大的——爷爷参加过抗美援朝,复原后在村里的民兵连当了30年指导员;奶奶常说“咱家出个军官,是祖坟冒了青烟”,李锐的父母是普通工人,弟弟正在上高中,姑姑姑父、叔叔婶婶也从青岛、烟台等地赶来,连5岁的堂妹都举着“哥哥加油”的蜡笔画加入了队伍。
“到了学校门口,我爷爷拉着李锐的手,看了足足有5分钟,眼圈都红了。”李锐的母亲王女士回忆,“爷爷说‘到了部队,别怕苦,咱李家的男娃不能孬’,说完就转过身去偷偷抹眼泪。”而李锐的父亲,这个平时连孩子成绩单都很少签字的硬汉,在看着儿子走进报到点时,突然拍了拍他的肩膀:“去吧,家里有我们。”
从“迷彩梦”到“军装路”:一个少年的“国防启蒙”
李锐的“军装梦”,始于10岁那年,2014年,潍坊市举办“国防教育进校园”活动,第一次穿上迷彩服体验打靶的他,回家后对着镜子敬了整整一个小时的礼。“那是我第一次觉得,军装比任何衣服都好看。”李锐在日记里写道。
爷爷成了他的“军事启蒙老师”,每天晚上,爷俩都会一起看《军事纪实》,爷爷指着电视里的战斗机说“这是咱自己造的歼-20”,指着军舰说“这是辽宁舰,咱国家现在有自己的航母了”,这些故事,在李锐心里种下了“科技强军”的种子,高中时,他成绩优异,完全能考上顶尖985,却坚定地填报了国防科技大学。“爷爷说,国防科大是‘军官的摇篮’,只有在那里,才能学到真正能保护国家的本领。”
三代人的“接力棒”:从“保家卫国”到“科技强军”
在李锐家的客厅里,挂着一幅特殊的“全家福”:左边是爷爷穿着老式军装的黑白照片,中间是李锐高中军训时的迷彩照,右边是今年夏天国防科大录取通知书的特写,这照片,藏着三代人的“家国传承”。
爷爷那代军人,用“小米加步枪”守护家国,他总说“咱当兵的,就一个字——干”;李锐这一代年轻人,成长在国家日益强盛的时代,他们更懂得“科技是第一战斗力”。“李锐学的计算机专业,将来要搞国防科研,这可比我们当年扛枪复杂多了。”爷爷说,“但道理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国家强大。”
这种传承,在送考团里处处可见:姑姑特意给李锐买了块手表,表盘背面刻着“守时即守责”;叔叔拿出攒了半年的津贴,塞给侄子“买点专业书,别亏待自己”;连5岁的堂妹都奶声奶气地说“哥哥,等我长大了,也要像你一样穿军装”。
1300公里的“牵挂”:离别的车站与不散的家
报到当天下午,送考团要返程了,李锐穿着崭新的07式学员常服,给家人一一敬礼,当他对着爷爷奶奶敬礼时,两位老人突然同时站得笔直,回了一个标准的军礼——那是他们年轻时最熟悉的姿势。
“车开了,我看见李锐还站在原地招手,突然就哭了。”王女士说,“但我们都知道,这不是结束,是他新生活的开始。”爷爷则一直望着学校的方向,喃喃自语:“好样的,在部队好好干,咱李家又出个军官了。”
从潍坊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