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0公里风尘仆仆,新疆小伙为何选择骑摩托去郑州上学?
出发前夜:天山脚下的“叛逆”决定
2023年8月25日深夜,新疆昌吉市的一间小屋里,22岁的维吾尔族小伙阿力木·麦麦提明正蹲在摩托车旁,用扳手拧着最后一颗螺丝,窗外,天山的风裹着沙枣树的香气吹进来,屋里堆着打包好的行李——三件T恤、两条牛仔裤、一本《高等数学》,还有一罐母亲刚炒的核桃碎。
“你确定要骑这个铁疙瘩去郑州?”父亲麦麦提明·奥斯曼蹲在门口,抽着莫合烟,眉头拧成疙瘩,他指了指墙角的摩托车:一辆二手豪爵TR300,车身褪了色,里程表显示跑了3万多公里,“坐火车多好?30多个小时直达,花钱少还安全。”
阿力木擦了擦手上的油污,咧嘴一笑:“爸,您忘了?我16岁就骑着它去县城上高中,300公里都没怕过,郑州3500公里,是远了点,但我想试试。”
母亲古丽尼萨·艾买提从厨房走出来,端着一碗抓饭:“你非要这么折腾,妈不拦你,但每天必须给家里打电话。”她的眼圈有点红,“路上要是累了,就找交警叔叔帮忙,别硬撑。”
这是阿力木第二次“远行”,2021年,他从昌吉市第一中学考上郑州轻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那时他选择了火车——父亲不让他骑摩托,“孩子第一次出远门,不放心”,但今年暑假,他在短视频里看到有人骑摩托穿越西藏,心里那团火又被点燃了:“3500公里,正好看看祖国的大河大山,比在火车上闷着强。”
出发前夜,他给摩托车加满了油,背上装有身份证、录取通知书和充电宝的双肩包,手机里存了100首新疆民歌,凌晨5点,天还没亮,他悄悄推着摩托车出了门,身后是父母站在窗口望着的身影。
3500公里:风沙、星空与陌生人的温暖
阿力木的路线是“经典西北线”:从昌吉出发,沿连霍高速一路向东,经哈密、敦煌、西安、洛阳,最终抵达郑州,他计划用10天走完,每天骑350公里左右。
第一天:昌吉→哈密,460公里
刚上高速,他就遇到了麻烦——新疆的风大,摩托车被吹得左右摇晃,时速只能控制在80公里,中午在服务区休息时,他摸了摸轮胎,发现前轮被沙石磨掉了一块橡胶。“幸好带了补胎工具。”他蹲在地上,花了半小时才补好,傍晚7点,他到达哈密市,在一家维吾尔族餐馆,老板听说是去上学的学生,免费给他加了份大盘鸡:“小伙子,路上慢点骑,注意安全。”
第二天:哈密→敦煌,380公里
从哈密到敦煌,是一段“无人区的浪漫”,戈壁滩上,除了偶尔路过的一辆货车,只剩风声和摩托车的轰鸣,中午,他在路边休息时,看到远处有群羊,牧民骑着马向他挥手,他掏出手机拍照片,牧民却策马过来,递给他一个馕:“小伙子,去敦煌吗?前面有个检查站,记得带身份证。”
下午4点,他到达敦煌鸣沙山,看着夕阳把沙漠染成金色,他忽然想起父亲的话:“你妈总担心你一个人在外受苦,你看,这世上好人多着呢。”
第三天:敦煌→西安,620公里
这是最艰难的一天,从敦煌开始,路况变差,部分路段正在修路,尘土飞扬能见度不足5米,下午3点,摩托车在一个下坡路段突然爆胎,阿力木慌忙刹车,车子还是滑到了路边,他蹲在地上,看着瘪了的轮胎,急得满头大汗。
这时,一辆陕A牌照的轿车停了下来,司机是个40多岁的男人,下来看了看轮胎,说:“小伙子,我车里有备胎,但你的摩托是300cc的,备胎不合适,我帮你联系附近的修车店吧。”
半小时后,修车师傅骑着三轮车来了,花了1小时才换好轮胎,临走时,男人塞给他一瓶水:“骑摩托长途不容易,以后尽量走大路,别走这种偏僻路。”
第四天:西安→洛阳,240公里
进入河南境内后,天气变得闷热,阿力木穿着长袖骑行服,汗流浃背,下午2点,他在洛阳服务区休息时,遇到一群骑友,他们看到他的“新疆牌照”摩托车,围过来问:“小伙子,从新疆骑过来的?厉害啊!”
一个骑友递给他一根冰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