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门头条正文

匈牙利外长:加快建设匈塞间石油管道

匈牙利为何力推加速建设匈塞石油管道?地缘博弈与能源安全下的战略抉择

2023年深秋,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的一处外交场合,匈牙利外交部长彼得·西雅尔多手持一份文件,面对媒体镜头语气坚定:“我们必须加快匈塞石油管道的建设进度,这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匈牙利能源安全的生命线。”这番表态,让这条横跨多国的能源通道再次成为欧洲地缘政治与能源博弈的焦点,作为连接里海石油资源与中欧市场的重要纽带,匈塞石油管道的加速推进,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战略考量?它又将如何重塑欧洲能源版图?

事件聚焦:从“规划图”到“施工图”的紧迫信号

匈塞石油管道项目并非新鲜事,这条管道西起匈牙利布达佩斯,东至塞尔维亚潘切沃,全长约480公里,设计年输油能力1000万吨,是“中欧陆海快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17+1机制)下的标志性项目,自2019年正式启动建设以来,项目分段推进,但受新冠疫情、地缘政治冲突等因素影响,整体进度一度滞后。

2023年以来,匈牙利与塞尔维亚两国政府突然释放出强烈的“加速信号”,西雅尔多外长多次公开呼吁,要求将原定2025年完工的目标提前至2024年底,并增加施工资源投入,塞尔维亚总统亚历山大·武契奇也同步表示,塞尔维亚段工程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务必确保与匈牙利段同步完工,这种罕见的紧迫感,源于多重现实压力的叠加。

从数据上看,匈牙利对俄罗斯石油的依赖度长期高达65%以上,而俄乌冲突爆发后,欧盟对俄能源制裁虽未直接涉及石油,但过境乌克兰的石油运输却面临巨大风险,2022年,通过“友谊”管道从俄罗斯进口石油的匈牙利曾遭遇两次“断供”,每次持续均超过一周,导致匈牙利多家炼油厂被迫减产,国内汽油价格单周上涨15%,这种“卡脖子”的困境,让匈牙利深刻意识到:能源运输通道的多元化,已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

管道的前世今生:从“一带一路”倡议到欧洲能源走廊

要理解匈塞石油管道的战略价值,需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历史与地理坐标中,这条管道的构想,最早可追溯至2008年,当时塞尔维亚为摆脱对单一过境国(如克罗地亚或黑山)的依赖,提出了建设直通匈牙利的新石油通道的设想,但受限于资金与技术,项目长期停滞。

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为项目注入了新动力,2019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CNPC)与匈牙利油气公司(MOL)、塞尔维亚天然气公司(Srbijagas)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投资建设管道,其中中方持股25%,成为项目的重要推动者,管道设计采用“双线并行”模式:一条为现有“友谊”管道的复线,另一条为新建设施,既能提升输油能力,又能实现运输路线的 redundancy(冗余备份)。

从地理上看,匈塞石油管道的独特优势在于“打通了里海与中欧的直线通道”,传统上,俄罗斯石油输往中欧需通过乌克兰、波兰或波罗的海三国,而这些路线要么地缘政治风险高(如乌克兰),要么受欧盟内部能源政策掣肘(如波罗的海三国要求减少对俄依赖),匈塞管道则绕过了这些敏感区域,通过塞尔维亚这一“非欧盟但亲欧”的国家,将石油直接输送至匈牙利,再通过匈牙利的管网系统辐射至奥地利、捷克等中欧国家,这种“曲线救国”的路线,恰逢其时地契合了欧洲能源“去风险化”的需求。

匈牙利为何急了?能源安全与经济利益的双重驱动

匈牙利对匈塞管道的“急迫”,本质上是能源安全焦虑与经济利益考量的共同结果,作为中东欧地区唯一的内陆国,匈牙利缺乏能源自主的地理条件——既不临海无法接收液化石油气(LNG),也缺乏足够的可再生能源禀风能、太阳能开发受限于气候条件,过去三十年,匈牙利通过“向东看”战略,与俄罗斯建立了深度能源绑定:俄气供应匈牙利天然气的85%,俄油通过“友谊”管道满足其65%的石油需求,这种绑定曾让匈牙利享受了相对低廉的能源价格,但也埋下了“受制于人”的隐患。

俄乌冲突后,匈牙利的能源安全困境暴露无遗,2022年5月,乌克兰以“技术故障”为由,暂停了“友谊”管道南线(通往匈牙利、斯洛伐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