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威慑的“后院”还是地区稳定的“搅局者”?
2023年X月X日,美国海军“安纳波利斯”号核动力巡洋舰(CGN-70)缓缓驶入巴拿马运河,从大西洋侧的科隆港进入,穿越巴拿马船闸,最终抵达太平洋侧的巴尔博亚港,这一画面通过巴拿马运河管理局的监控画面被全球媒体捕捉,瞬间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作为冷战结束后少有的美军大型战舰进入巴拿马运河的行动,“安纳波利斯”号的航行并非简单的“例行训练”,其背后折射出美国在拉美地区的战略调整、巴拿马运河的“中立性”争议,以及地区国家对大国博弈的复杂态度,当战舰的钢铁身躯划过这条连接两大洋的人工水道,一个核心疑问浮出水面:美巡洋舰进入巴拿马运河,是维护地区稳定的“安全阀”,还是加剧地缘对立的“搅局者”?
历史经纬:从“美国后院”到“战略通道”的运河变迁
要理解此次事件的意义,必须回溯巴拿马运河的历史脉络,这条全长82公里的水道,自1914年通航以来,始终是全球地缘政治的“晴雨表”,其核心争议始终围绕一个问题:谁控制了运河,谁就扼住了全球贸易的“咽喉”。
巴拿马运河的诞生本身就是大国博弈的产物,19世纪末,美国为了连接东西海岸、巩固海军全球部署,通过支持巴拿马独立(1903年)、签订不平等条约,从哥伦比亚政府手中“分离”出巴拿马,并获得运河“永久租让权”,此后近百年,运河区成为“国中之国”,美军驻扎、美元流通,巴拿马主权形同虚设,直到1977年,美国在巴拿马人民持续抗争和国际压力下,与巴拿马签署《托里霍斯-卡特条约》,承诺1999年12月31日将运河主权及管理权完全交还巴拿马。
1999年运河主权回归时,巴拿马政府将运河定位为“国际中立水道”,并在宪法中明确规定“巴拿马运河永远不隶属于任何一个外国,运河的运营、防卫和管理完全由巴拿马负责”,这一条款被视为巴拿马国家主权的象征,也成为限制外部军事干预的“法律屏障”,所谓“中立”从来不是绝对的——美国虽放弃主权,但从未放弃对运河的“影响力”:通过《运河条约》的“共同防卫”条款(即“任何对巴拿马的攻击被视为对美国的攻击”),美军保留在运河“面临威胁时”介入的权利;美国南方司令部仍将运河视为“战略重点”,定期进行联合军事演习,收集水文数据,维持“快速介入”能力。
此次“安纳波利斯”号巡洋舰的进入,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发生的,作为“提康德罗加”级核动力巡洋舰,该舰具备“宙斯盾”防空系统、巡航导弹发射能力,是美国航母战斗群的核心护航舰艇,其作战半径覆盖加勒比海、东太平洋等关键海域,美国南方司令部宣称,此次航行是“例行训练”,目的是“验证美军在复杂水域的通行能力,加强与巴拿马运河管理局的协作”,但外界普遍质疑:在当前拉美地区“左翼复兴”、美国与多国关系紧张的背景下,这一“例行行动”是否另有深意?
战略动因:美国在拉美的“三重焦虑”
美巡洋舰进入巴拿马运河,绝非孤立事件,而是美国应对拉美地区“三重战略焦虑”的必然选择,从全球战略布局到地区权力博弈,从安全威胁到经济竞争,运河已成为美国维护霸权的“棋眼”。
其一,“后院失守”的安全焦虑。
近年来,拉美地区“左翼浪潮”再度兴起,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主要国家政府相继调整对美政策,强调“战略自主”,拒绝选边站队,特别是2023年巴西卢拉上台后,提出“拉丁美洲团结”倡议,重启与中国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墨西哥总统洛佩斯则公开批评美国的“干涉主义”,拒绝参与美国对古巴、委内瑞拉的制裁,在美国看来,这一系列变化意味着“传统后院”正在“脱离掌控”,而巴拿马运河作为美国本土东西海岸的“海上生命线”(美国东海岸与西海岸间的海运货物约60%经运河运输),一旦地区局势出现动荡,将直接冲击美国本土安全,此次派遣巡洋舰,既是向地区国家展示“军事存在”,也是传递“美国仍是拉美安全最终仲裁者”的信号。
其二,“中国影响力上升”的竞争焦虑。
近年来,中国与拉美国家的经贸合作日益深化,已连续多年成为拉美第二大贸易伙伴,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