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门头条正文

外交部回应乌克兰涉普京访华言论

传递了哪些信号?中乌关系将如何走向?

2024年5月,俄罗斯总统普京应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邀请出席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并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俄乌冲突升级以来普京首次访华,引发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就在访问前夕及期间,乌克兰方面通过官方渠道及媒体对普京访华表达“关切”,称“中国与俄罗斯的高层互动可能影响冲突解决进程”,对此,中国外交部在例行记者会上作出明确回应,强调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立场一以贯之,始终站在和平一边,呼吁各方通过对话谈判解决分歧,这一回应不仅厘清了中国在俄乌冲突中的角色定位,更传递出中乌关系发展的关键信号。

乌克兰言论的背景:从“中立期待”到“战略焦虑”

乌克兰对普京访华的关切,并非偶然,而是俄乌冲突持续升级背景下,其对中国角色认知变化的直接体现,自2022年冲突爆发以来,乌克兰最初对中国抱有较高期待,希望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发挥劝和促谈作用,甚至一度将中国视为潜在的“调解方”,随着中俄关系在战略层面不断深化,乌克兰对中国的态度逐渐从“期待”转向“警惕”,尤其在普京访华这一关键时间节点,其焦虑情绪尤为明显。

乌克兰方面的核心关切主要有两点:一是担心中国与俄罗斯的高层互动强化“俄中轴心”,变相支持俄罗斯的军事行动;二是质疑中国在冲突中的“中立性”,认为中国与俄罗斯的经济合作(如能源贸易、技术支持)实际上为俄罗斯提供了“战争潜力”,乌克兰外交部官员甚至在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若真正希望和平,就不应与冲突的一方进行高层互动。”这种言论背后,是乌克兰在西方援助不确定性增加背景下,对“外部支持者”的依赖与不安全感——一方面需要中国的经济影响力,另一方面又害怕中国与俄罗斯走近削弱其谈判筹码。

外交部回应的核心:立场重申与关系锚定

面对乌克兰的关切,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5月16日的例行记者会上作出系统性回应,其核心可概括为“三个明确”:

其一,明确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和平立场”。 毛宁强调:“中国始终站在和平一边,呼吁各方停火止战,通过对话谈判解决分歧,中方发布的《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文件,体现了推动和平的一贯努力。”这一表态直接回应了乌克兰对“中国中立性”的质疑——中国并非“冲突一方”,而是“和平的倡导者”,这一立场自冲突爆发以来从未改变,从“劝和促谈”的四点主张到“停火止战”的十二点立场,中国始终以“建设性角色”参与危机处理。

其二,明确中俄关系的“非针对第三方”属性。 针对乌克兰对“中俄高层互动”的担忧,毛宁指出:“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立在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基础上,两国正常交往符合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这一回应既肯定了中俄关系的正当性,也划清了“中俄合作”与“乌克兰问题”的界限——中俄合作是主权国家间的正常互动,旨在维护双方共同利益,与第三方无关,更不会影响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独立判断。

其三,明确中乌关系的“独立价值”与“合作空间”。 毛宁特别提到:“中国和乌克兰是传统友好国家,两国各领域合作成果丰硕,中方珍视中乌关系,始终致力于与乌克兰发展互利共赢的合作。”这一表态传递出关键信号:中乌关系不依附于俄乌冲突,具有独立的发展逻辑,无论是农业、能源等传统领域,还是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等新兴领域,中乌合作仍有广阔空间,中方愿意与乌克兰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推动双边关系健康稳定发展。

回应背后的深层逻辑:和平、平衡与自主选择

外交部这一回应,并非简单的“危机公关”,而是基于中国外交整体战略的深层考量,其逻辑可从三个维度解读:

一是“和平外交”的必然选择。 乌克兰冲突是当前全球最严峻的地缘政治危机之一,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负责任大国,始终将“和平解决”作为核心目标,在冲突双方立场对立、西方“拱火递刀”的复杂局面下,中国若对普京访华这一正常外交活动“避而不谈”,反而可能被误解为“立场动摇”;而通过明确回应,既能展现中国对和平的坚定承诺,也能避免第三方利用“中俄互动”炒作“中国支持俄罗斯”的叙事,从而维护劝和促谈的公信力。

**二是“大国平衡”的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