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薛高创始人回应“烧不化”:是技术壁垒还是添加剂迷思?
2023年盛夏,一则“钟薛高雪糕在室温下放置1小时未融化”的视频再次将这个“雪糕界的爱马仕”推上风口浪尖,视频中,网友将钟薛高雪棒置于室温25℃的环境中,1小时后雪糕表面仅略微软化,内部仍保持固态,用打火机加热时甚至出现“焦而不化”的现象,这则视频迅速发酵,#钟薛高烧不化#话题阅读量突破20亿,消费者质疑声四起:“这还是雪糕吗?”“是不是加了太多添加剂?”
面对舆论风暴,钟薛高创始人林盛时隔多年再次回应:“我们的雪糕融化慢,是因为乳脂含量高、结构致密,跟添加剂没关系,如果只追求融化快,往里面多加水就行了,但我们不做这种‘偷工减料’的事。”这番回应能否平息争议?雪糕“烧不化”背后,究竟是技术壁垒还是行业添加剂的集体迷思?
“烧不化”争议:从“网红雪糕”到“添加剂焦虑”
钟薛高的“烧不化”风波并非首次,2021年,就有网友测试发现钟薛高丝绒可可雪糕在室温下放置数小时仍未完全融化,引发第一次舆论危机,当时林盛回应称“雪糕化得慢是因为产品脂肪含量高,像巧克力、冰淇淋也是这样”,但并未彻底打消消费者疑虑。
两次争议的核心,直指公众对食品添加剂的深层焦虑,在“科技与狠活”成为网络热词的今天,消费者对食品配料表越来越敏感,而钟薛高的配料表中,“卡拉胶”“单双甘油脂肪酸酯”“刺槐豆胶”等增稠剂、乳化剂的频繁出现,让“烧不化”被直接等同于“添加剂超标”。
雪糕“融化慢”并非钟薛高独有,2022年,某品牌雪糕在室温下放置24小时仍保持形状的视频同样引发热议;2023年,某网红雪糕“晒化不成水”的话题登上热搜,这似乎暗示着,雪糕“融化难”已成为行业现象,而非单一品牌的问题。
但为何钟薛高总能成为“靶心”?这与品牌自身的定位密不可分,作为单价动辄三四十元的“高端雪糕”,钟薛高从诞生之初就强调“原料昂贵”“工艺独特”,主打“中式雪糕”概念,当“高价”遇上“不融化”,消费者自然会质疑:“我们花高价买的是雪糕,还是添加剂?”
创始人的回应:技术优势还是营销话术?
面对“烧不化”质疑,林盛的回应始终围绕“原料”和“工艺”两个关键词,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钟薛高的乳脂含量达到12%以上,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6%,原料采用新西兰乳粉、日本薮北抹茶等,成本是普通雪糕的3-5倍,高乳脂含量让雪糕结构更紧密,融化速度自然慢。”
关于添加剂,林盛强调:“我们使用的卡拉胶、刺槐豆胶都是国家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添加量符合GB 2760标准,这些添加剂的作用是稳定雪糕结构,防止冰晶析出,让口感更细腻,如果不用这些添加剂,雪糕放几天就会变成冰渣子,谁还愿意吃?”
从科学角度看,林盛的说法并非没有依据,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李兴民曾公开解释:“雪糕的融化速度与脂肪含量、乳固形物含量、添加剂种类密切相关,乳脂含量越高,雪糕的脂肪网络越致密,融化速度越慢;卡拉胶等增稠剂能形成凝胶结构,锁住水分,延缓融化。”
但消费者并不买账。“乳脂含量高就该烧不化吗?”网友“美食侦探小王”测试发现,某款乳脂含量15%的进口雪糕,在室温下30分钟已融化大半,“同样是高乳脂,为什么钟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