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门头条正文

老太与儿子因房款对簿公堂 法院判了

为儿买房掏空积蓄,儿子却称"是赠与不是借款",法院为何这样判?

清晨六点,68岁的王阿婆已经坐在了老城区法院的门口,她手里攥着一叠泛黄的转账凭证,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眼睛直勾勾盯着法院大门——是她起诉亲生儿子小伟返还200万元房款的庭审日子,这场"对簿公堂"的戏码,从家庭内部的争吵演变成公开的法律纠纷,背后藏着中国式家庭最典型的矛盾:父母倾尽所有的付出,子女理所当然的接收,当亲情遭遇利益,法律的天平会倾向哪边?

老太的"养老钱":从"妈给你买房"到"这是借款"

王阿婆的故事,是千千万万中国母亲的缩影,丈夫早逝后,她独自在纺织厂打工拉扯儿子小伟长大,省吃俭用供他读书,直到小伟28岁那年,谈了女朋友,准备结婚。

"妈,我和小莉看中了一套婚房,首付还差80万,您能不能帮帮忙?"2019年的春节,小伟带着女友回家,话里话外透着催促,王阿婆心里一沉,她手里只有30万存款,那是她准备养老的"保命钱",但看着儿子期待的眼神,她咬了咬牙:"妈想办法,你们先把日子过起来。"

接下来的三个月,王阿婆跑遍了亲戚家,她借给了大姐5万,二妹8万,又找厂里预支了半年工资,还把住了半辈子的老房子抵押给小额贷款公司,凑齐了120万,分三次转给了小伟。"妈给你凑了120万,你们先把首付交上,剩下的贷款慢慢还。"转账时,她在备注里写了"借款"两个字,但转完又觉得不吉利,怕儿子心里有负担,又特意打电话叮嘱:"妈就是帮个忙,不用急着还,你们有困难再跟妈说。"

小伟当时连连答应,还拍着胸脯说:"妈您放心,房子写了我和小莉的名字,以后我们肯定好好孝顺您。"2019年5月,小伟顺利拿到房产证,上面登记着小伟和小莉的名字,王阿婆看着红本本,心里踏实了不少——"儿子有家了,我这辈子也算值了"。

可好景不长,2021年,小伟和小莉因感情矛盾离婚,分割财产时,小伟主张房子是婚前财产,小莉应得一半,王阿婆慌了:"这房子我出了120万,怎么能全算小伟的?"她找小伟商量,希望儿子能把她的钱还一部分,至少让她把抵押贷款还上。

"妈,您当时不是说好了是给我买房的吗?怎么现在要钱了?"小伟的态度突然变了,"再说,那房子现在值300万,您要钱是不是想分我的财产?"王阿婆又气又急:"我那是借的钱!有转账记录的!"小伟冷笑一声:"转账备注能算数吗?您当时没写借条,也没说是借款,就是给我的赠与!"

协商无果后,王阿婆将小伟告上法庭,要求返还200万元借款(含后续凑的80万),2023年3月,法院开庭审理此案,这场母子间的"房产大战",正式拉开序幕。

法庭上的"罗生门":转账凭证VS口头承诺,谁在说谎?

庭审现场,王阿婆和小伟各执一词,矛盾的核心直指那200万元的性质——是借款还是赠与?

王阿婆的代理人首先出示了证据:2019年2月至4月,王阿婆分12次向小伟转账,共计200万元,其中12次转账备注均为"借款",还有王阿婆向亲戚借款的借条、小额贷款公司的抵押合同,以及2021年小伟离婚时,小莉的代理律师在法庭上承认"小伟父母出资120万用于首付"的庭审笔录。

"这200万是我毕生的积蓄,甚至还包括借来的钱,我从来没想过要赠与给儿子。"王阿婆在法庭上抹着眼泪,"我只有这么一个儿子,我愿意帮他,但那是借的,不是送的,现在我把房子抵押了,每个月还要还5000贷款,我现在连药都快买不起了……"

小伟的代理人则反驳道:王阿婆转账时虽然备注了"借款",但从未要求小伟出具借条,也未约定利息和还款期限;房产证上只有小伟和前妻的名字,王阿婆从未要求加名,说明她当时就认可这是赠与;王阿婆在转账后还说过"不用急着还",这不符合借款的常理。

"我妈就是农村老太太,根本不懂什么叫借条,备注'借款'也是她随便写的。"小伟在法庭上辩解,"而且她当时主动说给我买房,就是为了让我结婚后过得好点,这明显是赠与,再说,我都30多岁了,我妈还给我钱买房,不就是心疼我吗?"

更戏剧性的是,小伟当庭提交了一份2020年的微信聊天记录,里面王阿婆说:"儿子,最近工作累不累?妈没事,就是想你了,那房子你们住得习惯就行,不用管钱的事。"小伟认为,这是王阿婆放弃债权的表现。

"那是我怕他们压力大,安慰他们的话!"王阿婆激动地站起来,"我当时还生了病,住院花了10万,跟他说能不能先还我10万,他都说没钱,现在倒说我放弃债权……"

法院判决:法律不"和稀泥",转账凭证+借款合意是关键

经过两次开庭审理,法院最终作出一审判决:小伟于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返还王阿婆借款200万元,并支付利息(以200万元为基数,从2019年5月1日起至实际清偿之日止,按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计算)。

法院的判决理由,主要基于三点:

第一,转账凭证与借款合意的结合。 法院认为,王阿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