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退教师后,谁来筑牢“师生关系”的防火墙?
某中学教师李某因通过社交软件与学生进行长达数月的不雅聊天,被学校予以辞退处理,教育行政部门迅速作出撤销其教师资格的决定,消息一出,舆论一片叫好——对突破师德底线的行为“零容忍”,彰显了教育部门维护风清气正教育生态的决心,在拍手称快之余,一个更深层的问题浮出水面:辞退一个违规教师,真的能彻底杜绝此类事件吗?当“师生关系”的天平因私欲而倾斜,一次性的惩戒能否撑起学生安全成长的“保护伞”?
辞退:惩戒的终点,还是反思的起点?
教育部《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明确规定,教师不得与学生发生任何不正当关系,不得有任何形式的猥亵、性骚扰行为,李某的行为不仅违反了职业道德,更涉嫌触犯法律,辞退并撤销其资格,是对其个人行为的否定,也是对教育底线的捍卫,从程序上看,这样的处理迅速、果断,符合公众对“公平正义”的期待。
但若将“辞退”视为问题的终点,未免过于乐观,近年来,教师与学生不雅聊天、性骚扰等事件屡禁不止:2022年,某高校教师被曝长期通过微信骚扰女学生,聊天记录不堪入目;2023年,某小学男教师以“辅导作业”为名,对多名学生实施言语猥亵……这些事件中,涉事教师无一例外被开除、追责,但类似的“新闻”却依然在重复上演。
这说明,“辞退”只是对已发生事件的“事后补救”,却无法阻止“潜在风险”的滋生,教师的职业特殊性在于,他们掌握着教育权、管理权,与学生天然存在权力不对等,一旦个别教师师德失守、法律意识淡薄,这种权力就可能成为伤害学生的“工具”,而辞退一个教师,并不能消除所有“权力不对等”带来的风险——如果缺乏对权力运行的常态化监督,如果师生关系的边界始终模糊不清,下一个“李某”或许就在某个未被关注的角落。
师生关系异化:从“传道授业”到“情感越界”的滑坡
教师与学生不雅聊天的背后,是师生关系的异化与扭曲,传统教育中,“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生关系是建立在知识传承、人格尊重基础上的纯洁关系,但在当下,一些教师却将师生关系异化为“情感依附”“私人社交”,甚至利用学生的信任满足私欲。
这种异化并非偶然,部分教师自身价值观扭曲,将职业视为“权力游戏”,通过控制学生获得畸形的满足感,比如有教师会在聊天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洗脑”,用“你是我最特别的学生”等话语拉近关系,逐步突破边界;网络社交的普及模糊了师生交往的界限,微信、QQ等社交工具让师生沟通不再局限于课堂,但同时也为“私密聊天”提供了温床,一些教师以“关心学习”“心理疏导”为名,添加学生私人社交账号,进而发送不当信息,甚至发展成线下骚扰。
更值得警惕的是,一些学校对师生关系的“边界感”缺乏明确规范,尽管教育部多次强调“教师不得与学生发生任何不正当关系”,但具体到“哪些行为属于越界”“如何界定正常关心与不当干预”,多数学校并未给出细化标准,教师能否单独与学生深夜聊天?能否接受学生的贵重礼物?能否在社交平台发布与学生相关的私人动态?这些模糊地带,恰恰为师德失范留下了“操作空间”。
保护机制的“三重漏洞”:从预防到处置的全程失守
要杜绝教师与学生不雅聊天事件,不能仅依赖“辞退”这一事后惩戒,更需要构建“预防—监督—处置”的全链条保护机制,但现实是,这一机制存在明显的“三重漏洞”。
第一重漏洞:预防机制“形同虚设”,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灵魂”,但不少学校的师德教育流于形式——每年组织几次学习、签订一份承诺书,就算完成了“师德培训”,这种“走过场”式的教育,无法真正触及教师的内心,更无法培养其“底线意识”,教师入职时的背景审查也往往侧重“学历”“资格”,对“是否有性骚扰前科”“是否适合与未成年人接触”等关键信息的核查却不够深入,导致“带病上岗”的风险依然存在。
第二重漏洞:监督机制“缺位失灵”,学生的“不敢言”“不能言”,让师德失范行为长期隐藏,未成年人对“性骚扰”“不当行为”的认知不足,可能将教师的猥亵视为“开玩笑”“关心”,甚至因害怕报复而不敢举报;学校的监督渠道不够畅通,虽然有“师德师风举报箱”,但往往“只挂不用”,学生担心举报后会遭到“穿小鞋”,家长反映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