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门头条正文

余承东:尚界H5在“亏本卖”

余承东称尚界H5“亏本卖”:是真割肉还是另有算计?

在新能源汽车价格战愈演愈烈的2024年,每一个车企高管的“降价宣言”都能掀起轩然大波,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在一场内部直播中透露:“尚界H5我们现在是亏本在卖,每辆车亏几万块钱。”这番话迅速登上热搜,引发行业内外热议:作为华为深度赋能的旗舰车型,尚界H5真的在“割肉”换销量吗?车企的“亏本卖”究竟是无奈之举,还是精心策划的营销策略?

事件回顾:余承东的“亏本宣言”与市场震动

余承东的这番言论并非空穴来风,2024年以来,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价格战已进入白热化阶段,从特斯拉的“官降”到比亚迪的“电比油低”,再到新势力的“配置卷价格”,消费者似乎习惯了“买车即省钱”的节奏,而尚界H5作为华为与赛力斯联合打造的旗舰级轿车,自2023年上市以来便承载着华为冲击高端市场的野心,其起售价曾高达25.98万元,定位直接对标比亚迪汉、小鹏P7i等主流中高端车型。

进入2024年,随着竞品纷纷降价、新车型密集上市,尚界H5的销量增速明显放缓,据乘联会数据显示,2024年第一季度,尚界H5累计销量约3.2万辆,虽然仍处于细分市场前列,但已较2023年第四季度环比下滑15%,面对市场份额被蚕食的压力,余承东在内部直播中坦言:“为了提升销量,我们不得不做出牺牲,尚界H5现在确实是亏本卖。”

这番话之所以引发震动,核心在于“亏本”二字,在传统认知中,定位高端、搭载华为最新技术的尚界H5,理应拥有不错的利润空间,余承东却公开承认“每辆车亏几万”,不仅让消费者对“性价比”有了新的期待,更让行业开始重新审视新能源汽车的“盈利逻辑”:车企真的能承受长期“亏本卖”的代价吗?

成本拆解:“亏本卖”的数学逻辑成立吗?

要判断余承东的“亏本宣言”是否属实,首先需要拆解尚界H5的成本构成,作为一款智能电动汽车,其成本主要包括硬件成本、研发成本、制造成本、营销成本以及渠道成本,而“亏本”与否的关键,则在于“总成本”与“售价”之间的差额。

硬件成本:高端配置堆出来的“价格锚点”

尚界H5的定位是“旗舰级智能轿车”,硬件配置堪称“堆料狂魔”,官方资料显示,该车搭载华为ADS 3.0高阶智驾系统,配备3颗激光雷达、12颗摄像头、12颗超声波雷达,硬件成本约1.5万元;动力系统采用华为DriveOne电驱平台,双电机四驱版最大功率可达400kW,电池包来自宁德时代,续航里程最高达810km(CLTC工况),电池成本按当前碳酸锂价格(约10万元/吨)估算,约8-10万元;内饰采用Nappa真皮、氛围灯、15.6英寸中控屏等配置,内饰及电子电气系统成本约3-5万元。

仅上述核心硬件成本就已超过12万元,再加上底盘、车身、轮胎等传统汽车部件成本(约5-8万元),单车的“制造成本”至少在17-20万元,而尚界H5当前的终端售价(扣除补贴后)为21.98万-27.98万元,若按中配车型24万元计算,硬件成本已占售价的70%-80%,这还不包括华为的技术授权费用——据行业消息,华为HI模式(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技术授权费约为车价的10%-15%,若按24万元计算,授权费就达2.4-3.6万元。

研发成本:分摊到单车的“隐形负担”

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的研发投入堪称“烧钱”,财报显示,2023年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研发支出约140亿元,同比增长超10%,这些研发投入包括ADS智驾系统、鸿蒙智能座舱、电驱系统等核心技术的开发,而尚界H5作为华为深度赋能的车型,自然需要承担部分研发成本的分摊。

按尚界H5年销量4万辆计算,若将140亿元研发投入按5年分摊(假设技术生命周期为5年),每年分摊28亿元,分摊到单车的研发成本就达7万元,这7万元尚未包括华为团队的研发人力成本、测试验证成本等隐性支出。

营销与渠道成本:高溢价背后的“流量投入”

作为华为生态的重要一环,尚界H5的营销打法延续了华为终端的“高举高打”风格,2023年上市期间,华为在全国举办上千场品鉴会,邀请明星代言、投放大量广告,营销费用预估超过10亿元;渠道方面,华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