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为何选择天津作为访华首站?中印关系能否迎来“破冰时刻”?
2023年7月9日,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的专机平稳降落在天津滨海国际机场,这位印度政坛的“铁腕人物”以中国总理李克强“老朋友”的身份,开启了他时隔6年的对华访问,与以往多在北京、武汉等地举行会晤不同,莫迪此行将天津作为首站,这一细节引发国际社会广泛猜测:在当前中印关系经历“寒流”的背景下,莫迪的“天津之选”传递出何种信号?此次访问能否为两国关系注入“暖意”,开启“破冰之旅”?
天津之选:历史与现实的“双向奔赴”
莫迪抵达天津时,天津站广场悬挂的中印两国国旗格外醒目,当地学生用中印双语演唱的《茉莉花》和《印度人民之歌》赢得阵阵掌声,这场简朴而热烈的欢迎仪式,或许正是“天津之选”的隐喻——这座城市承载着中印交往的历史记忆,也孕育着两国关系新生的现实可能。
从历史维度看,天津是中印近代交往的“活化石”,作为近代中国北方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天津自19世纪末便与印度有了商贸往来,1866年,首任印度总督寇松曾通过天津港将印度棉纺织品运往中国;1929年,泰戈尔访问中国时,专程在天津停留,与梁启超、徐志摩等文化名人会面,留下“诗心相通”的佳话,天津档案馆至今保存着1930年代“印华洋行”的贸易档案,记录着两国商人通过天津港开展茶叶、香料、棉布交易的细节,这些历史纽带,让天津成为中印“文明互鉴”的天然载体。
从现实逻辑看,天津是中印经济合作的“战略支点”,作为中国北方最大的港口城市和工业基地,天津与印度的经贸往来日益密切,2022年,天津对印度进出口总额达12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3%,其中汽车零部件、电子产品、医药制品等高端制造产品占比超过60%,天津港每年承接印度进口铁矿石、煤炭等大宗商品超过800万吨,同时向印度出口机械设备、新能源产品等,更重要的是,天津是中国与印度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双方在智慧港口、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合作项目已超过20个,总投资额超过50亿美元,莫迪选择天津作为首站,显然意在强化“经济先行”的信号,为两国关系注入“务实动力”。
从外交象征看,天津的“非政治化”氛围为会晤创造“减压空间”,与北京的政治属性不同,天津更侧重经济与人文交流,这种“去中心化”的特质有助于缓解中印之间的政治敏感度,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后,两国关系陷入低谷,高层互动几乎停滞,此次莫迪主动选择天津而非北京,或许是想通过“地方外交”的柔性姿态,为两国领导人会晤营造更轻松的氛围,正如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傅小强所言:“天津之选传递出一个信号:中印关系不应仅停留在政治博弈层面,更需要通过地方合作积累‘信任资本’。”
寒流与暖意:中印关系的“现状与挑战”
莫迪此次访华,正值中印关系处于“十字路口”的关键时刻,过去十年,中印关系经历了从“战略合作伙伴”到“对峙摩擦”的剧烈波动,两国之间的“信任赤字”不断扩大。
边界问题仍是“最大痛点”,2020年6月,加勒万河谷冲突导致双方20名士兵死亡,中印边境局势骤然紧张,尽管此后两国通过军长级会谈达成多项共识,但实际控制线(LAC)对峙仍未完全结束,2023年5月,中印军队在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洞朗地区再次发生短暂对峙,引发国际社会对“冲突升级”的担忧,边界问题不仅牵动两国民族主义情绪,更成为双边关系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经贸合作面临“结构性矛盾”,作为全球两大新兴经济体,中印经贸合作本应“潜力无限”,但现实却充满波折,2022年,中印贸易额达1302亿美元,创历史新高,但印度对中国贸易逆差高达728亿美元,引发印方对“经济依赖”的警惕,近年来,印度以“国家安全”为由,对中国企业实施了一系列限制措施:2020年禁用200多款中国手机应用,2022年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40%关税,2023年加强对中国电信设备的审查,这些措施导致中国对印投资额从2019年的18亿美元骤降至2022年的3.2亿美元,经贸合作“热度”明显下降。
第三方因素加剧“战略博弈”,近年来,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通过“印太战略”拉拢印度,试图将印度打造成制衡中国的“棋子”,2023年3月,美日印澳四国机制(QUAD)在东京举行外长会议,重点讨论“供应链去中国化”和“海洋安全”;6月,印度与美国签署《基础交换与合作协议》(BECA),深化军事合作